【关注】自来水从水源到水龙头安全报告
传统的处理工艺对于水源中出现的溶解性小分子污染物、大量的氨氮、臭味物质去除能力有限,自来水到底安全不安全?恬净净水说,这似乎是个有答案却又无解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合格率提高了,但形势依然严峻。这一点,从2014年4月的兰州自来水污染事故就能看出。
水源地污染局面严峻
“水源地污染,是现在自来水领域的最大问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告诉记者。
水源地的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自来水水质的好坏。就中国目前多数地方自来水加工技术落后的现实来说,这样的直接关系意义尤为重大。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带来环境状况的恶化,其中就包括水源地的污染。
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松花江事件
采集水样检测结果显示,43.9%的地表水可以安全饮用,近四分之一地表水处于污染状态,甚至不能作为工业用水。2007年相关部门对4002个饮用水水源地的调查结果也显示,35%的水源地已经不符合要求。
2010年环保部公布的《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也表明,城市饮用水水源合格率为76.5%。
地下水现状也不乐观
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1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全国198个地市级、县级行政区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水质较差的占到40.6%,水质很差的占16.8%,合计占总数的57.4%。
“水源地的污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这与我们国家的发展现实相联系。” 住建部市政公用行业专家委员会城镇供水组专家、清华大学教授王占生对记者说,解决这一问题也非一朝一夕。
老旧管网急需改造
作为自来水入户的“最后一公里”,管网对自来水的安全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即便采用先进的饮用水处理技术和工艺保证出厂水水质 ,但若未能有效控制输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饮用水水质安全亦不能保证。
2002年、2003年,住建部曾对全国数百城市的供水管网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已不符合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13%、镀锌管等占6%,而这三类低质管网主要铺设于上世纪70年代至2000年之间。
2000年以后,全国各地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和铺设新的供水管网,这一现状有所改进。公开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设市城市和县城共增加管网长度22.21万公里。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供水管网长度为103.55万公里,年供水总量为714亿立方米。
相较于新管网建设的如火如荼,全国各地老旧管网的改造往往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而被搁置,质量低劣的管网大多数现在仍在服役。《城镇供水规划》对中国当前供水管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目前全国仍有大量使用服务期限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管网,导致管网水质合格率较出厂水降低;同时管道的漏损情况严重,“爆管”现象频发,甚至引起全城停水。
尽管目前并无确切数据表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老旧管网带来的二次污染已经显而易见。
二次供水问题突出
管网对水质污染程度,也与其本身的材质密不可分。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曾对市场上常见的铝塑复合管、铜管、不锈钢管和镀锌铁管等4种管材进行过实验,对比其对静态自来水的总有机碳 (TOC)、溶解氧 (DO)、浊度、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等水质指标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镀锌铁管和铝塑复合管都会使自来水的TOC值和浊度较大幅度增加,铜管影响最小;镀锌铁管和铝塑复合管都会使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同程度的增加,铜管的卫生性能最好且具有杀灭细菌及大肠菌群的作用;在自来水中浸泡10个月后,铝塑复合管内壁严重变形,还沉积了一些聚集体状物质。
综合各项指标,铜管对自来水水质指标的影响最小,且具有良好的卫生性能。但因为成本高等现实因素,铜管在中国的自来水管中普及和应用率并不高,多地普遍使用的还是塑料管、铝塑复合管、不锈钢管和镀锌铁管等。二次供水带来的污染,也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国内,为了保证6层以上的高楼用户水压正常,同时避免脆弱的公共管网承受过大压力,自来水公司多半通过管网末端加压模式,将自来水压至高层建筑屋顶水箱或半地下的蓄水池,再由蓄水池或水箱输送至用户家中。
但是,针对这些数量之多的二次供水设施,国家既无严格的卫生标准,也无明确的权责划分。“现在的二次供水设施多半由小区的物业来管,且不说责任心,他们本身也没有专业能力,根本管不好,不会管,更疏于管。”王占生说。
防护条件差加上疏于管理,多数二次供水设施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近年来,因二次供水导致的水质二次污染事件频频见诸媒体,水箱内发现死老鼠、塑料瓶、生活垃圾的事件屡见不鲜。
无论是自来水还是地下水都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传统的饮水方式已不能解决目前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在此,恬净净水建议大家倡导健康安全饮水方式,保障家庭幸福生活。